FACESOHO知行者关注
诗文名句诗人古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出自宋代 苏轼 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 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赏析

赏析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就是此词的创作背景。

资料:
1、高原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40-6432、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9:248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335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孟浩然《田家元日》
先生醉也,童子扶者。曹德《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元好问《倪庄中秋》
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卢挚《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FACESOHO知行者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

FACESOHO知行者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