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25年,先后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就义,时年36岁。► 6篇诗文
青年求学
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青果巷(今82号)八桂堂花园天香楼二楼。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祖上是宜兴望族。
1904年入私塾启蒙读书,1905年转入冠英小学。曾有一篇作文,先生给了满分,拿给校长看,因字写得好,又加了五分。
清宣统元年(1909年)春天,考入常州府中学堂(现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受校长屠元博革命思想影响。
辛亥革命后,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停止对瞿世玮一家资助。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搬
瞿秋白同时也是社会学家、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
1923年4月,李大钊到上海,推荐瞿秋白出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1923年夏,瞿秋白任校教务长。8月8日,上海大学全体教职员在一江春酒家开会,成立学校最高决策机构——评议委员会(后称行政委员会),处理全校重大事务,于右任为评议主席,瞿秋白、邓中夏、叶楚伧、陈望道、邵力子等人任评议员,委员中既有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又有国民党右派。
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期间,主讲《社会学》、《社会哲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现代民族问题》等课程,使许多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走上了革命道路。后来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