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沈尹默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 234篇诗文
人物简介
原名君默(因其在北大担任教授时少言,被同事调侃说“要口干嘛”所以建议其君为尹,随后便改名沈尹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在陕西汉阴。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早年二度游学日本的沈老,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陈独秀曾批评沈尹默“字则其俗在骨”,因此两人关系不佳。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老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
台湾大学教授傅申先生在《民初帖学书家沈尹默》一文中,有“楷书中我认为适合他书写的,还是细笔的楮楷,真是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在赵孟頫后,难得一睹。”已故浙江美院陆维钊教授评沈老书法时,云:“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说:“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学问浅薄者能够成为书法大家。沈尹默以丰厚的学问涵养了书法。1913年的春天,沈尹默受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何时之聘,到北大任教。他开始是教《诗经》和历史的,北大聘请沈先生教学,教的不是书法,而是《诗经》和中国史。在北京大学能讲《五经》中的《诗经》,能讲中
故居是沈尹默自1946年从重庆东归即租赁此屋至1971年病故。1987年沈夫人褚保权向虹口区人民政府请求自费筹办故居,并于1988年7月得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虹口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并将故居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区文化局资助下,1988年10月故居经修缮落成,1990年10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故居属民办公助性质,划归虹口区文物遗址史料馆协助管理。
沈尹默先生是陈毅先生进城后第一位拜访的民主人士,是第一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是周总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历届上海市人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虹口区海伦路504号的沈尹默故居,是沈老人生中最后25年的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