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SOHO知行者关注
诗文名句诗人古籍

江淹的诗文全集15/21页

悼室人诗十首 其九

南北朝 江淹

神女色姱丽,乃出巫山湄。逶迤罗袂下,鄣日望所思。

佳人独不然,户牖绝锦綦。感此增婵娟,屑屑涕自滋。

清光澹且减,低意守空帷。

悼室人诗十首 其十

南北朝 江淹

二妃丽潇湘,一有乍一无。佳人承云气,无下此幽都。

当追帝女迹,出入泛灵舆。掩映金渊侧,游豫碧山隅。

暧然时将罢,临风返故居。

南北朝 江淹

秋雁度兮芳草残,琴柱急兮江上寒。愿一见兮道我意,千里远兮长路难。

杂三言五首 其一 构象台

南北朝 江淹

曰上妙兮道之精。道之精兮俗为名。名可宗兮圣风立。立圣风兮兹教生。

写经记兮记图刹。画影象兮在丹青。起净法兮出西海。流梵音兮至索溟。

网紫宙兮洽万品。冠璇寓兮济群生。余汩阻兮至南国。迹已徂兮心未扃。

立孤台兮山岫。架半室兮江汀。累青杉于涧构。积红石于林棂。

云八重兮七色。山十影兮九形。金灯兮江篱。环轩兮匝池。

相思兮豫章。戴雪兮抱霜。栽异木而同秀。钟杂草而一香。

苔藓生兮绕石户。莲花舒兮绣池梁。伊日月之寂寂。无人音与马迹。

耽禅情于云径。守息心于端石。永结意于鹫山。长憔悴而不惜。

杂三言五首 其二 访道经

南北朝 江淹

百学兮异文。锦派兮绮分。珍君之言兮皦无际。悦子之道兮迥不群。

澹深韵于白水。俨高意于浮云。轨贤豪于后学。轶望识于前文。

兹道兮可传。可传兮皓然。挟兹心兮赴绝国。怀此书兮坐空山。

空山隐辚兮穷翠崿。水散漫兮涵素壑。海外阴兮气昙昙。江上月兮光灼灼。

东南出兮是一山。西北来兮乃双鹤。池中莲兮十色红。窗前树兮万叶落。

四壁深兮乃泬㵳。左右虚兮如寂寞。寂寞兮山室。德经兮道?。

荡魂兮刷气。掩忧兮静疾。信若人兮先觉。聊与子兮如一。

杂三言五首 其三 镜论语

南北朝 江淹

巡青史之残诰。览朱管之遗册。惟鲁滨之一叟。信衔道而探寂。

世艰险而多阻。君英明而不革。讲业兮齐卫。论精兮汴泗。

子之说兮义已秘。成贾郑之雄理。可黄何之壮思。

惜古人之取才。瞰青云而靖意。意恬怅兮有端。才嶒峻兮可观。

宪妫禹而折法。袭仁谊而求安。不嬿婉于戚施。宁踸踔于马兰。

俾后生之庶士。鉴明德之音翰。惟山中兮寂寞。沉忧思兮无从。

石红青兮百叠。山浓淡兮万重。日下兮□□。月出兮铜峰。

竹色兮拂户。水气兮绕窗。味哲人之遗珍。折片句兮忘老。

嘉石门之埋名。怜柳子之沈道。书吴伯于衣袖。镂颜子于心抱。

筹出处之叔仲。酌言默之多少。若妙行与上灵。非积学之所绍。

至游夏以升降。幸砥心而勿夭。

杂三言五首 其四 悦曲池

南北朝 江淹

北山兮黛柏。南江兮赪石。赪峰兮若虹。黛树兮如昼。

暮云兮十里。朝霞兮千尺。千尺兮绵绵。青气兮往旋。

桐之叶兮蔽日。桂之枝兮刺天。百谷多兮泻乱波。杂涧饶兮鹜丛泉。

竟长洲兮匝东岛。萦曲屿兮绕西山。山峦岏兮水环合。水环合兮石重沓。

林中电兮雨冥冥。江上风兮木飒飒。盟清冷兮适潺湲。白云起兮吊石莲。

客子思兮心断绝。心断绝兮愁无闲。步东池兮夜未艾。卧西窗兮月向山。

引一息于魂内。扰百绪于眼前。意春兰与秋若。愿不绝于江边。

杂三言五首 其五 爱远山

南北朝 江淹

伯鸾兮已远。名山兮不返。逮绀草之可结。及朱华之未晚。

緤余马于椒阿。漾余舟于沙衍。临星朏兮树暗。看日烁兮霞浅。

浅霞兮驳云。一合兮一分。映壑兮为饰。缀涧兮成文。

碧色兮婉转。丹秀兮芬蒀。深林寂以窈窈。上猿狖之所群。

群猿兮聒山。大林兮蔽天。枫岫兮筠岭。兰畹兮芝田。

紫蒲兮光水。红荷兮艳泉。香枝兮嫩叶。翡累兮翠叠。

非郢路之辽远。实寸忧之相接。欷美人于心底。愿山与川之可涉。

若溘死于汀潭。哀时命而自惬。

渡泉峤出诸山之顶

南北朝 江淹

岑崟蔽日月,左右信艰哉。万壑共驰骛,百谷争往来。

鹰隼既厉翼,蛟鱼亦曝腮。崩壁迭枕卧,崭石屡盘回。

伏波未能凿,楼船不敢开。百年积流水,千岁生青苔。

行行讵半景,余马以长怀。南方天炎火,魂兮可归来。

云山赞二首 其一 阴长生

南北朝 江淹

阴君惜灵骨,圭璧讵为宝。日夜名山侧,果得金丹道。

忧伤永不至,光颜如碧草。若渡西海时,致意三青鸟。

江淹

江淹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

FACESOHO知行者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