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SOHO知行者关注
诗文名句诗人古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出自先秦 佚名 的《荆轲歌 / 渡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还 一作:复反)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此句疑为后人补作)

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译文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

注释萧萧:指风声。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兮:语气助词。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鉴赏

鉴赏

  上句即景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下句抒写决死的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鉴赏二

鉴赏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四

鉴赏四

  这首辞仅两句,乍一看,浅近易懂,直白如话;细细品味,却意蕴深长,正气凛凛,而且颇具艺术功力。

  全辞仿拟《诗经》“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首先以西风易水起兴,进而引出勇士的壮志情怀,一气贯通,颇有气势。

  首句交待了出征的时间、地点。萧萧秋风,寒冽易水,皆自然景物,本无情感可言,而荆轲在此寄心中之情志于眼前之景物,情满于风,意溢于水,使其带上浓郁的感情色彩。象声词“萧萧”和形容词“寒”的选用,十分独到精彩。前者诉诸听觉,后者诉诸触觉,营造出一片肃杀、愁惨、悲壮的自然氛围和社会氛围,为下句主旨的出现作好了艺术铺垫。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三

鉴赏三

  这首短歌,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有人把意思翻新,用以表现革命者以身赴敌的英雄气概。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曾引用这句诗,激励革命战士对敌斗争的勇气,渲染为人民而战斗的一种慷慨悲壮气氛。

  这个历史被编写成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就是《秦时明月——荆轲外传》这本书,其中写了荆轲与丽姬的美丽故事,语言生动优美,值得一览。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 指身份不明或尚未了解姓名的人 源于民间 不知谁的作品 以佚名为作者 汉语常用张三 李四 王二等作为名字► 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相州昼锦堂厨酝,卫国淇川岸竹萌。姜特立《雅志小饮适宽仲送相州法酝并竹萌同至》
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黄中辅《念奴娇·炎精中否》
四牡何时入,吾君忆履声。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纳兰性德《眼儿媚·咏红姑娘》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姿冷艳明沙水。赵令《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蕙风如薰,甘露如醴。左思《三都赋》
佳游不可得,春风惜远别。李白《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FACESOHO知行者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

FACESOHO知行者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