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SOHO知行者关注
诗文名句诗人古籍

徐铉的诗文全集3/10页

奉和宫傅相公怀旧见寄四十韵

宋代 徐铉

谢傅功成德望全,鸾台初下正萧然。抟风乍息三千里,
感旧重怀四十年。西掖新官同贾马,南朝兴运似开天。
文辞职业分工拙,流辈班资让后先。每愧陋容劳刻画,
长惭顽石费雕镌。晨趋纶掖吟春永,夕会精庐待月圆。
立马有时同草诏,联镳几处共成篇。闲歌柳叶翻新曲,
醉咏桃花促绮筵。少壮况逢时世好,经过宁虑岁华迁。
云龙得路须腾跃,社栎非材合弃捐。再谒湘江犹是幸,
两还宣室竟何缘。已知瑕玷劳磨莹,又得官司重接连。
听漏分宵趋建礼,从游同召赴甘泉。云开阊阖分台殿,
风过华林度管弦。行止不离宫仗影,衣裾尝惹御炉烟。
师资稷契论中礼,依止山公典小铨。多谢天波垂赤管,
敢教晨景过华砖。翾飞附骥方经远,巨楫垂风遂济川。
玉烛调时钧轴正,台阶平处德星悬。岩廊礼绝威容肃,
布素情深友好偏。长拟营巢安大厦,忽惊操钺领中权。
吴门日丽龙衔节,京口沙晴鹢画船。盖代名高方赫赫,
恋恩心切更乾乾。袁安辞气忠仍恳,吴汉精诚直且专。
却许丘明师纪传,更容疏广奉周旋。朱门自得施行马,
厚禄何妨食万钱。密疏尚应劳献替,清谈唯见论空玄。
东山妓乐供闲步,北牖风凉足晏眠。玄武湖边林隐见,
五城桥下棹洄沿。曾移苑树开红药,新凿家池种白莲。
不遣前驺妨野逸,别寻逋客互招延。棋枰寂静陈虚阁,
诗笔沉吟劈彩笺。往事偶来春梦里,闲愁因动落花前。
青云旧侣嗟谁在,白首亲情倍见怜。尽日凝思殊怅望,
一章追叙信精研。韶颜莫与年争竞,世虑须凭道节宣。
幸喜书生为将相,定由阴德致神仙。羊公剩有登临兴,
尚子都无嫁娶牵。退象天山镇浮竞,起为霖雨润原田。
从容自保君臣契,何必扁舟始是贤。

柳枝词十首(座中应制)

宋代 徐铉

金马辞臣赋小诗,梨园弟子唱新词。
君恩还似东风意,先入灵和蜀柳枝。
百草千花共待春,绿杨颜色最惊人。
天边雨露年年在,上苑芳华岁岁新。
长爱龙池二月时,毵毵金线弄春姿。
假饶叶落枝空后,更有梨园笛里吹。
绿水成文柳带摇,东风初到不鸣条。
龙舟欲过偏留恋,万缕轻丝拂御桥。
百尺长条婉曲尘,诗题不尽画难真。
凭君折向人间种,还似君恩处处春。
风暖云开晚照明,翠条深映凤凰城。
人间欲识灵和态,听取新词玉管声。
醉折垂杨唱柳枝,金城三月走金羁。
年年为爱新条好,不觉苍华也似丝。
新春花柳竞芳姿,偏爱垂杨拂地枝。
天子遍教词客赋,宫中要唱洞箫词。
凝碧池头蘸翠涟,凤凰楼畔簇晴烟。
新词欲咏知难咏,说与双成入管弦。
侍从甘泉与未央,移舟偏要近垂杨。
樱桃未绽梅花老,折得柔条百尺长。

又赋早春书事

宋代 徐铉

苑里芳华早,皇家胜事多。弓声达春气,弈思养天和。
暖酒红炉火,浮舟绿水波。雪晴农事起,击壤听赓歌。

奉命南使经彭泽(值王明府不在,留此)

宋代 徐铉

远使程途未一分,离心常要醉醺醺。
那堪彭泽门前立,黄菊萧疏不见君。

以端溪砚酬张员外水精珠兼和来篇

宋代 徐铉

请以端溪润,酬君水玉明。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
自得山川秀,能分日月精。巾箱各珍重,所贵在交情。

再领制诰和王明府见贺

宋代 徐铉

蹇步还依列宿边,拱辰重认旧云天。自嗟多难飘零困,
不似当年胆气全。鸡树晚花疏向日,龙池轻浪细含烟。
从来不解为身计,一叶悠悠任大川。

和致仕张尚书新创道院

宋代 徐铉

梓泽成新致,金丹有旧情。挂冠朝睡足,隐几暮江清。
药圃分轻绿,松窗起细声。养高宁厌病,默坐对诸生。

留题仙观

宋代 徐铉

瑶坛醮罢晚云开,羽客分飞俗士回。
为报移文不须勒,未曾游处待重来。

和江西萧少卿见寄二首

宋代 徐铉

亡羊岐路愧司南,二纪穷通聚散三。老去何妨从笑傲,
病来看欲懒朝参。离肠似线常忧断,世态如汤不可探。
珍重加餐省思虑,时时斟酒压山岚。
身遥上国三千里,名在朝中二十春。金印不须辞入幕,
麻衣曾此叹迷津。卷舒由我真齐物,忧喜忘心即养神。
世路风波自翻覆,虚舟无计得沉沦。

梦游三首

宋代 徐铉

魂梦悠扬不奈何,夜来还在故人家。香濛蜡烛时时暗,
户映屏风故故斜。檀的慢调银字管,云鬟低缀折枝花。
天明又作人间别,洞口春深道路赊。
绣幌银屏杳霭间,若非魂梦到应难。窗前人静偏宜夜,
户内春浓不识寒。蘸甲递觞纤似玉,含词忍笑腻于檀。
锦书若要知名字,满县花开不姓潘。
南国佳人字玉儿,芙蓉双脸远山眉。仙郎有约长相忆,
阿母何猜不得知。梦里行云还倏忽,暗中携手乍疑迟。
因思别后闲窗下,织得回文几首诗。
徐铉

徐铉

徐铉(916年—991年)南唐,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

FACESOHO知行者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