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SOHO知行者关注
诗文名句诗人古籍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出自清代 纳兰性德 的《鬓云松令·枕函香

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时节薄寒人病酒,刬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枕头上还留有余香,花径里尚存春意。那梨花一夜之间在东风中飘落,病酒之后的黄昏恍惚间与她相遇,仿佛来到原来相约的地点,在夕阳下细语绵绵。
而今却银屏重掩,影支形单。在孤单单中又听到了脉脉传情的箫声。此时正月照在那红豆蔻之上,那时曾月下相约,如今月色依然,人却分离,她是否依然依稀如旧?

注释
鬓(bìn)云松令:此调一作《鬓云松》,又名《苏幕遮》,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双调,上、下片各七句,共六十二字。各片第二、四、五、七句押韵,均为仄声韵
枕函(hán):古代陶瓷枕或木枕中空如函,可做成抽屉,存放贴身物件,是为枕函,可代

赏析

上阕从痴情人忆的感受写起、“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起首四句写回忆里的室外情景:荏花径泄露春光,枕头都留有余香的美好日子里,他与伊人在黄昏时见面,絮语温馨情意绵绵。这里运用“梨花”、“瘦”等意象暗喻了她也为相思而受尽煎熬。此中情景都是想象之语,而以实笔出之。

下阕阳句写别后词人相思成痴、痴情人幻的迷离之景。前两句写她在闺房里,寂寞地掩着屏风,青绿色的衣袖低低垂下.似是欲说还休。后两句,词人心魂则由彼处,倏然飞回此处。写这时候他依稀听到了她那脉脉传情的箫声,只是不知人在何处。“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情转温软醉人。“肠断月明红豆蔻”,接下来一句则再由

创作背景

  据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该词应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前,在沉凉月夜的环境下,作者怀念所爱之人,于是写下这首词。

资料:
1、闵泽平编著.纳兰词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崇文书局,2012.03:第36页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27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严蕊《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
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吴伟业《遇旧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 赋得暮雨送李曹》
毕竟年年用着来,何似休归去。如晦《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韦应物《送杨氏女》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一树斜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纳兰性德《淡黄柳·咏柳》
绣帏人念远,暗垂珠泪,泣送征轮。韩缜《凤箫吟·锁离愁》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方外上人 / 送上人》

FACESOHO知行者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

FACESOHO知行者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